当前位置: 珍珠蝶 >> 珍珠蝶的形状 >> 集街轶事游向世界的金鱼年第28期
杨颖立·集街轶事
游向世界的金鱼
金鱼:鲫鱼经过人工长期培养形成的变种鱼类。身体颜色以红的为多,也有黑、蓝、红、白、花的。通常饲养在鱼池或缸中,是著名的观赏鱼。
金鱼的品种据说有种之多。按形态,可分为:狮子头、虎头、兰寿、鹅头红、水泡、珍珠、蝶尾、琉金、龙睛筹八大系列。然在金鱼爱好者的人工培育下,新的品种还在不断诞生。
现今,金鱼以其华丽的姿态游弋在世界各地供人观赏。
今天我要告诉你的是:嘉兴可是金鱼的故乡,它的最早发源地就在嘉兴,而且就在集街西首的小西门处。
明代李时珍曾说:金鱼“自宋始有畜者”,而嘉兴饲养金鱼在“始畜者”前。这就是说,嘉兴饲养金鱼为我国最早。
《光绪府志》卷十四“古迹一”:“金鱼池:普济院在慈恩寺之西南,原名金鱼寺,以刺史丁延赞得金鱼于池。而池在寺之前,后为放生池。上有月波楼。”看来金鱼池是就在月波楼的下方。
《至元嘉禾志》卷第十“寺院”有普济院的考证:“元(原)名金鱼寺,以刺史丁延赞得金鱼于池,而池在寺前,故以名。宋大中元年赐今名。后移往华亭,作卫尚书功德院,遂废。”
在小西门的城墙下,北宋初的开宝年间(公元——年),曾是唐朝刺史的丁延赞在池塘中发现有金色鳞片的鲫鱼,引以为奇,于是将这种金色鲫鱼称为“金鱼”,该池塘也就被称为“金鱼池”。在当时,金鱼的出现肯定被视为圣物,于是在金鱼池的后面建造了一个寺院,命名金鱼寺,又称金鱼院。到了北宋大中祥符年(公元——年),宋真宗赐该寺为普济院。后被一个姓卫的尚书看中,普济院迁移到了松江,作为他的功德院。寺院逐渐废毁。
金鱼池曾列为嘉兴的名胜。
北宋后期,曾为秀州令的陆蒙老在他的《嘉禾八咏》中就有一首《金鱼池》的诗:“池上春风动白蘋,池边清浅见金鳞。新波已纵游鱼乐,凋笑江头结网人。”
随后,郡守周邠以《和嘉禾八咏》和之,其中也有《金鱼池》的诗:“休问汀洲釆白蘋,观鱼且钓谢池春。月壕咫尺无多地,一簇烟波属野人。”
其实,在北宋早期,吟咏金鱼池的文人也大有人在。
梅尧臣《金鱼池》诗:“谁得陶朱术,修治一水宽,皇恩浃鱼鳖,不复取垂竿。”
梅尧臣,字圣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生于公元年,卒于年。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50岁后,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后任授国子监直讲,迁尚书屯田都官员外郎。曾参与编撰《新唐书》。梅尧臣的诗与苏舜钦齐名,世人美称“苏梅”,同被誉为宋诗“开山祖师”。与欧阳修为挚友,同为宋诗革新推动者。
无独有偶,20年后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公元-6年)也有《金鱼池》诗存世:“纷纷水中游,岂是昔时鱼。吹波浮还波,竟食糠秕余。”
梅尧臣、王安石的《金鱼池》诗比陆蒙老、周邠的《金鱼池》诗足足早了七、八十年。从梅尧臣、王安石的《金鱼池》诗可知,当时嘉兴金鱼的出现确是哄动朝野的大事。
必须说明的是,现今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金鱼并不是它的原生态,而是千百年经人工筛选的结果。这些经筛选培育的金鱼,有的在眼球下方,与眼眶连接处,各生着一个水泡;有的鱼鳞有石灰质沉淀,鳞片外凸,形似珍珠;有的头部生有肥厚的肉瘤;有的尾鳍十分发达,象蝴的翅膀……。我想,在人类觉得美轮美奂的金鱼,很可能就是鱼类的怪胎。我们把鱼类的缺点加以强化、繁衍,是不是有点不道得呢?可昔鱼儿不会说话,否者听听它们是怎么认为的。
总之,鱼儿是无力抗争的,它只能任由人类摆布、操控。这也算是“枮板上的鱼”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不过怪胎也有怪胎的好处,在人类的精心呵护下,它们在鱼缸、鱼盆或鱼池中悠哉游哉,过着没有天敌、没有风浪,饱食终日的“幸福生活”。
据《至元嘉禾志》的记载,金鱼寺应在南宋未年毁,,那么金鱼池是何时湮灭的呢?查遍现存嘉兴的志书均未记载。我以为:古训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金鱼寺,寺前的金鱼池也渐湮灭。
金鱼寺废,金鱼池也不见了踪影,而被称为金鱼的金鲫鱼却在人类的培育和饲养下,不但存世,而且有了长足地发展,从嘉兴游向了世界,成了世界上最有名的观赏鱼。
但如今发现金鱼的故乡,除了月河景区那一方小小的金鱼池,尚有几尾金鱼在游弋之外,已很难在他处景点观赏到此物。作为嘉兴人真有点令人汗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