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珍珠蝶 >> 珍珠蝶的形状 >> 巾中国帽文化的瑰宝,既是国人的服饰特征,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首诗是唐代的作品,描写了巾这样的帽饰,而这样的帽饰在中国古代的帽文化中举足轻重,是我国帽文化史上使用时间最长、花色品种最多的一种头饰。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有对此的描述: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巾是中国古代男子帽饰的重要装饰,更是中国帽文化的瑰宝。可,巾并非是某朝某代的专属,而是贯穿在许多的朝代中,并不断地被继承和发扬。只是,巾在中国古代社会被普及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不仅体现了中国巾文化的繁荣,更是中国人帽饰审美的体现。这一纹饰所折射的是国人的服饰特征,和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
巾的形成
1,巾的形成和劳动人民息息相关
首先,巾的形成和中国的劳动人民有关。早期的巾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为了防止头发散下来、风吹日晒雨淋,这才用三尺长的布帛将头裹住,于是巾就形成了。只是,由于巾的诞生和劳动人民息息相关,还是劳动人民在劳作时所佩戴的物品。于是巾就成了地位低下者的象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佩戴它的人身份都很低微,而贵族戴的是冠,并不佩戴巾。比如,《仪礼》讲: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就很明白的说明了古代的男子在成年之后,士族佩戴冠,意味加;而庶人则佩戴巾。可见,巾的背后蕴含的是中国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
2,巾发展为卑贱之人的代名词
其次,巾成为卑贱之人的代名词。比如,巾促生了黔首苍头这样专门指代用黑布裹头的老百姓的词。比如,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有这样的话:秦谓民为黔首,汉谓奴隶为苍头。《汉书》谓卑贱者所服,此其证也。意思是说秦朝的时候叫百姓为黔首,到了汉代的时候则叫奴隶为苍头,汉书中将这一现象解释为,巾是古代卑贱者所戴。可见,这都和巾诞生于劳动人民息息相关。
另外,古代还把用青布裹头的军队称作苍头。比如,在《史记·苏秦列传》中就有相关的记载: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意思是说这个国王的军队,由二十万的武士、二十万的苍头、二十万的奋击、二十万的厮徒组成,其中苍头之意和上文所讲的苍头意思一致,都是指用青布裹头的军队,而青布裹头者多为平民百姓。可见,在汉代的时候,巾的确是地位低下之人所佩戴的。
巾在汉末逐渐进入上流社会
然而,到了汉末巾开始逐渐进入上流社会。当时上流社会的一些文人雅士都以服巾为雅,甚至是达官显贵也不例外,比如,提起诸葛亮人们的印象就是羽扇纶巾,其中的巾就是今天所讲的帽文化中的巾。而诸葛亮服巾,也可以从很多的史料中得到证明,比如,《傅子》中有:汉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是以袁绍、崔豹之徒,虽为将帅,皆著巾。指的是汉末时期,社会上衣服巾为雅,所以连袁绍、崔豹这样的大将,都开始服巾追逐潮流了。而诸葛亮、袁绍等人都是当时的著名的名流,可见,巾已经进入了上流社会。后来,巾在历代的发展进程中,还融合了实用性和装饰性两种功能,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服饰特征。
巾文化的兴盛和原因
巾文化的兴盛,共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巾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巾的主要作用是实用性;第二阶段是巾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巾的主要特点是美化和革新;第三个阶段是巾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巾的主要特点是样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第四个阶段是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巾的主要特点是使用更加普遍,品种更加丰富。经过历代的发展,巾文化才彻底成型,并给每朝每代都有不同的名称和种类,其背后有各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因。
1,秦以前为巾的第一阶段为初创时期
秦以前为巾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巾的主要特点就是实用性。上文讲到巾的由来时,已经简单提到巾的诞生和劳动人民的劳动有关。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轻易不剪发所以头发比较长,为了方便劳作,古人才用布将头发裹起来。可见,巾在它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就是实用,并不追求所谓的美感。这和当时的平民地位低下有关,人们果腹都已是问题,何以会讲究衣着之美?
2,秦汉时期为巾的第二阶段为发展时期
秦汉时期为巾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巾的主要特点是美化和革新。这在上文也已经简单提过,东汉末年巾开始逐渐融入到上流社会,逐渐得到了名流贵族的喜欢,整个社会以服巾为雅。这是因为东汉末年是中国有名的社会大动乱时期,人们的阶级观念并没有大一统的和平时期那么深化,于是平民的东西也融入到了上层社会中去。比如,《后汉书·郑玄传》中记载: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讲的是当时黑色不光体现在人们的朝服中,幅巾也有了黑色。可见巾已经融入到了上层社会的服饰中去。
而巾的名称也开始多种多样了。比如,在《方言》中就有:自关以西,秦、晋之郊曰络头;南楚、江、湘之间曰陌头;自河以北,赵、魏之间曰燥头。就说的是各地巾的名称不同,有络头、陌头、噪头、峭头等各式各样的称呼,也说明当时的巾在中国各地都十分流行才会在各地都有不同的名称。
同时,巾的样式也有了革新和发展,有了幢与折上巾两类。比如,许慎的《说文》中就记载了对巾的解释:发有巾曰幢,幢即巾也。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发生服巾后,还有加上冠行冠礼,是古代男性成年的象征;另外,《后汉书·梁冀传》:冀亦改易舆服之制,作平上耕车、埠幢、狭冠、折上巾。说的就是服饰制度被改变后,巾开始有了另外的样子折上巾,意思是将巾的上角给折起来。到了北周时期,巾还演化为了幞头,此时的巾四个角都被裁剪掉了,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后世另行改进的宋代直角幞头。可见,巾的样式已经有了革新。
3,魏晋到隋唐时期为巾的第三阶段为兴盛时期
魏晋到隋唐时期为巾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巾的特点是巾的样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比如,巾从早期的包裹的活动样式改变为固定的样式。早期的包裹式巾,是没有固定的样式和大小尺寸的,只是根据不同人头的大小包裹好即可,使用起来不方便。而固定式的巾,则和现在的帽子很相似只需要摘下戴上即可。
并且,巾在制作材料上也有了质的飞跃。从早期的布帛变为了丝带、漆布或漆纱、羽毛,以及其他的名贵面料,比如,有纯毛的白鱿巾,有白鹭翅背的长翰毛制作的白鹭巾,有用鹿皮制作的鹿皮巾等。在制作方式上也更加的繁琐,不仅增加了弧形的样式,在饰物上还有了镶嵌的珍珠、银线等等,比如唐昭宗时期的珠巾,就是用银线串上珍珠,很是名贵。而此现象的背后是中央集权的逐渐加深,以及等级制度的不断深化,虽然巾的样式逐渐丰富,但是平民和贵族之间所用的巾还是有不同,贵族所戴的巾,材料更加名贵、制作更加繁琐,甚至有上文所讲的珍贵材料如白鹭毛等,这些不仅要经济条件的支撑,更要社会地位的保障,可以看到巾背后的等级森严。
4,宋元明时期为巾的第四阶段为鼎盛时期
(一)宋代时期巾的发展和原因
宋元明时期为巾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巾的主要特点是使用更加普遍,品种更加丰富。比如,连宋代的皇帝都曾佩戴巾的一种——幞头,并经由皇帝而在宋代大力推广。再如,《梦梁录》记载了:保佑坊前孔家头巾铺,三桥河下杨三郎头巾铺。说的是当时已经有专门售卖巾的店铺,而专门店铺的出现,则意味着巾文化不仅已经完全成为日常品,还意味着品种更加的丰富,因为一家店铺不会单一售卖一种或几种的样式,所谓众口难调。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巾花色、品种竟然多达几百种之多。连文学作品中都对此现象有所体现,比如《水浒传》中就有记载:九纶巾、芝麻罗万字头巾、青纱抓角儿头巾等等,有数十种之多。可见,宋代的巾文化有多么繁荣。
而这一现象的背后,体现的是宋代繁荣的经济文化和中央集权的加深。宋代海上贸易繁荣,每年的税收最高达为六千余万贯。而税收增多的背后是宋朝铜钱、米麦、白银、布棉、丝绢、草料等不同物产的丰富,这不仅是宋代商业繁荣的基础,更为巾文化繁荣提供了丰富的市场和原料。因为,经济的繁荣意味着商业的发达,商业的发达让文化有了发展的土壤,促进了宋代文人审美意识的形成。而宋代文化的繁荣为巾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审美意识。加上宋代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加上帝王的推崇,巾文化彻底在宋代兴盛起来。
(二)明代时期巾的发展和原因
到了明代,巾已经成为普遍的头饰。甚至,还形成了方巾圆领的典型服饰特征。明代巾的样式相较于前代更加繁复,制作手法上也更加精细。比如,明代的东坡巾,其巾制有四墙,墙外有重墙,比内墙稍窄小。前后左右各以角相向,戴之则有角,介在两眉间;以及明代后妃所做的昆斋巾,有三层之多,不仅有彩绸制作的花朵装饰,还有丝绢制作的蝴蝶作为装饰,只要戴上它走动仿佛蝴蝶在花间采蜜,实在是制作精美。
而明代巾文化如此鼎盛,是因为在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也十分的发达,不仅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央集权更是达到新的高峰。明代丞相制度被废,帝王更加集权于一身,所以后宫中的御用之物统一也更加的精细,上文的昆斋巾就是很好的例子,也是巾文化表现等级制度的一大例子。同时,明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为商品的流通和繁荣提供了大的社会经济背景。所以,巾文化在明代才更加的繁荣。而明代灭亡以后,清朝入关,清政府要求削发易服,原本的汉人服饰被禁止,连带着巾文化也迅速没落。
历代巾的名称和种类体现的社会内涵
1,巾代表着等级制度
首先,巾的名称和种类非常的丰富,代表着巾文化的繁荣,也有一定的社会内涵。上文在介绍巾在历代的发展时,也简单提到了巾在各代的名称,也说明了巾是我国帽文化中品种最多的一个,只是,巾的名称也有很多的规律。其一,巾取名时依据颜色的不同来取,比如:青巾、黄巾;其二,巾取名时依据材料的不用来取名,比如:白鱿巾、白鹭巾、鹿皮巾;其三,依据不同的形状来取名,比如:方巾;其四,根据名人、身份得名,比如:东坡巾、诸葛巾、儒巾;其五,依据朝代之名而得名,比如:唐巾、汉巾等等。
其次,巾的名称和种类在历代都多种多样,但是其种类、名称的背后蕴含着中国的等级制度。比如,根据材料的名贵与否可以分辨出使用之人身份的高低;根据颜色的不同,可以看出使用之人身份的不同,因为巾在诞生之初就有苍头之称;根据名称中的身份与人名可以看出使用之人的身份,比如东坡、诸葛,都是政治家,也是中国官本位思想的延伸。
可见,巾虽然贫穷富贵者都可以使用,但是巾的样式、材料、名称等等都折射出了中国森严的等级制度。比如,明代就曾直接从法律层面上规定了巾的等级,《明史》记载:皇帝常服乌纱折角向上巾,盘领窄袖袍,束带间用金、琥珀透犀;皇太子常服乌纱折上巾;洪武三年令士戴四方平定巾;庶人初戴四带巾,四方平定巾。,从帝王到平民,所服的巾都有严格的规定。可见明代巾所体现的严格等级之分。
2,巾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再者,巾还有特殊的文化意义。比如,明代的巾虽然区分人的身份等级,但是在特定的情景下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明代规定,身份卑贱的人服绿头巾,比如:乐妓、舞妓、伶人等常说的下九流都只能戴绿头巾。这是古代身份有良贱之别的证据,也是人们对贱籍之人有蔑视的社会现象体现。所以,渐渐发展为用绿头巾来侮辱人,比如《唐语林·政事》中记载:吏人有罪,不加杖罚,但令裹碧头巾以辱之。明代的女性如果有不轨之事,也会戴上绿头巾以示其罪行。《通俗编》说:今关中谓人妻有淫行,为绿头巾。可见,巾的背后有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总结
综上可知,巾是中国帽文化的瑰宝,既是国人的服饰特征,也是中国等级制度的体现。巾的形成是因为劳动人民为了劳动方便而创造出来裹头发的工具,只不过后来经过汉末的社会动乱,才开始逐渐融入到上流社会中去。在经过四个发展阶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兴盛时期、鼎盛时期四个时期后,经由历代不同的社会文化浸染被不断继承和发扬才慢慢形成了文化。这一文化日趋成熟后,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独特的名称和种类,并依据颜色、材料形状、身份、朝代之不同来取名,可见中国巾文化的成熟和丰富。另外,巾文化背后还体现了丰富的社会内涵,代表着中国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和特殊的文化内涵。可见,中国巾文化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