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珍珠蝶 >> 珍珠蝶的天敌 >> 红十月冯爱霞芦苇荡漾沙家浜
芦苇荡漾沙家浜
文、图/冯爱霞
岁月变迁,时光荏苒,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胎记。小时候,家中有一本珍藏版的小画册《沙家浜》,一看到它就会联想到浩浩荡荡的芦苇,飘来耳闻能详的京剧,鲜活的剧中人物也在眼前浮现。于是沙家浜成了我梦中向往的地方,想去感悟阳澄湖的浩渺,品味芦苇的荡漾,寻访春来茶馆的今昔……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次机缘巧合,走进了红色沙家浜。金秋十月,阳澄湖的臂弯,水域辽阔,碧波如镜,湖光潋滟。一片片芦荡,层层叠叠,一汪汪碧水,纵横交错。烟雨丝帘间,一叶小舟缥缈而至,传来了“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桨声欵乃,风荡芦叶,皮黄的高亢、散板的新韵,婉转唱腔将时光牵引至战火纷飞、斗智斗勇的年代。
美丽的常熟,曾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抗战的游击根据地,当年新四军东进这里,和常熟人民一起,打击日伪军,建立起苏常抗日游击区。后来东进部队奉命北撤,医院的伤病员与当地群众一起,坚持同日伪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现代京剧《沙家浜》讲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故事。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可谓家喻户晓,唱红大江南北。主人公郭建光的“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花香,暗柳成行”令人回味无穷;阿庆嫂八面玲珑,干练泼辣,巧于周旋,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沙家浜在人们心中,不但有着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史,还有着江南古色古香的美丽风情。一幅“蟹肥芦花开,秋爽沙家浜”的宣传画,让一个灵动水乡在我们面前延展开来。昔日的抗日战场,如今已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风景胜地,继续向人们演绎着红色经典,展示着水乡风韵。
这里不仅有万顷芦花飞扬,更有小桥流水人家。亭台楼阁,青石板路,垂柳碧波,水波荡漾,满目葱笼。革命传统教育区、红石民俗文化村、国防教育园、芦苇水陆迷宫、横泾影视基地、沙家浜湿地公园、美食商业街等......一个个景点,如一个个珍珠镶嵌闪耀。
二
走进“沙家浜亭”,亭中竖长碑,正面“沙家浜”三个字,遒劲有力,用叶飞手迹镌刻而成。其对面,便是“瞻仰广场”,广场入口处两侧有两块影壁,上书“芦荡火种”“鱼水情深”;两旁有18根方形柱雕,象征当年坚持芦苇荡战斗的新四军伤病员,根柱雕塑形态各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新四军伤病员,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革命精神。
广场中央矗立着“军民鱼水情”的立体雕塑,主雕的是郭建光、阿庆嫂、新四军战士、民抗战士和群众。雕塑后面,是两组锻铜浮雕,体现沙家浜军民并肩战斗、鱼水情深的主题。此时,前来瞻仰的人士,络绎不绝,敬献花圈,有的团体以此为背景,在党旗面前,庄严宣誓,我和夫君与在场的一些党员,也深受感染,情不自禁地加入其中重温入党誓言。
广场西侧是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一件件文物,一副副照片,仿佛走进了战火纷飞的岁月,呈现了鲜活的沙家浜抗战史。当地群众以芦苇帐蔓为掩护,依靠地方党组织和无数“阿庆嫂”、“沙奶奶”式的沙家浜人,与日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情深的赞歌。
当地还流传着一块银元的故事。可谓一块银元,一条生命,一段历史。
“芦荡火种,鱼水情深”。当年,新四军赵健随军战斗在阳澄湖畔,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奄奄一息之际,被横泾附近王家母女俩救起,她们冒着生命危险精心护理。赵健伤愈归队时,女儿王翠花送他一块银元,赵健将其珍藏在胸口的口袋里。在淮海战役中,敌人的子弹射向他的胸口,正是这枚银元的遮挡,子弹オ没有击中心脏,赵健再一次保住了生命。解放后,他转业回到老家,每月汇款给横泾乡民政部门,请他们转交王大妈与翠花。两年后,收到当地民政部门寄来的回信:“王大妈已病故,翠花也出嫁了,去向不明。”赵健与王大妈、翠花最终没再见面,成了终身遗憾。赵健临终前,嘱托子女继续寻找救命恩人。他儿赵以琼不忘父亲遗愿,在常熟梅李办起了琼宇学校,代父报答常熟父老乡亲的恩情。
三
天高云淡,风清气爽,芦苇将阳澄湖湿地变成了一片绿油油的大海,波浪起伏。走进芦苇丛中,仿佛置身一片梦幻,缥缥缈缈,光与影、动与静,婀娜多姿、婉约柔美,令人沉醉不已。微风拂过,碧绿的浪花在湖面上此起彼伏,柔美的芦苇花,那簇拥摇曳的芦穗,像一支支饱蘸诗情的妙笔,仰望苍穹,流淌着神韵,秉性着坚强,彰显着生命的底色。
漫步在婀娜多姿的“隐湖长廊”,莲花、岸柳、芦苇、茶庄、游船,在湖光水色中若隐若现,眼前的湖光水色,宛如一轴意境悠远的水墨丹青长卷,碧水浩渺,道河蜿蜒,岸柳成行。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一方荷池,水中亭榭,波光粼粼,绿风和畅。时而有蜻蜓点水款款而落,时而有蝴蝶翩跹起舞。水中荷花、睡莲竞相开放,粉白相间,这便是“双莲湖韵”。在双莲湖韵中央有一间“双莲轩”茶馆,据说是当年新四军的地下联络点。有情况异常时,联络点的老百姓就向湖中丢茶壶作为暗号,以向芦苇荡中的新四军传递信息。
“芦苇迷宫”坐落在双莲湖旁,这纵横交错的河港和茂密的芦苇,把辽阔的水域打造成狭长、幽深、曲折,形成了一个个迷宫。当年的天然的屏障,成为了现代人吐故纳新的天然氧吧。
乘船行于狭窄的水道中,微风习习,沙沙作响,太阳光在湖水的反射下,七彩成映,偶有尖尖的苇叶船从翠绿的芦苇丛中划出,“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船娘缓缓摇动木橹穿梭其间,犹如鲁迅笔下的乌蓬船,载着欢乐去看社戏,时而在芦苇丛中隐藏,时而在水道上畅行,时而在曲桥中穿过,九曲十八湾中漫行,与水草亲近,与鱼儿竞游,在苇荡中迂回前行,似乎传奇与梦幻的历史气息交融在一起。眼前仿佛看到了侦察员划着小船凝神细听;新四军战士隐身在芦苇丛中随时准备出击。
游客既可以乘坐竹筏或手摇船在迷宫中穿梭,也可在茂密的芦苇丛中顺着木栈道徒步,其间鸟儿婉啼,苇香扑鼻,野趣横生。时现白鹭单脚鼎立,悠然自得,洁白如雪的羽、苍劲华丽的翅,成千上万栖息于此,成了芦荡深处的一道风景。湿地科普、感受自然、追寻野趣,让游人沉浸在“抚今追昔,人在画中游”的梦境。
芦苇剧场上演的大型现代剧《芦荡烽火》,将声、光、电和现场技术结合再现,令人震撼,仿佛回到了烽火连天的时代,一群英雄儿女们在艰苦的敌后环境下与日军、伪军作英勇斗争,谱写了一曲“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史诗篇章。此时,芦苇上空响起了《我和我的祖国》赞歌,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四
芦苇深处富人家。从苇荡出来上岸后,就是沙家浜横泾老街景区。露天戏台上正上演着京剧《沙家浜》,那熟悉的唱腔扑面而来,游人们驻足观看,如痴如醉。
江南、芦苇古镇、老街,岁月的古韵神工,将沙家浜雕琢成一座古朴而幽雅的街市,激荡着红色的情怀,展现着现代风采。河水穿镇而过,住民枕河而居,深宅大院、戏台、茶馆、酒坊、药店、客栈,古色古香,街桥相连,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古韵犹存。酱鸭店、打铁铺,染布坊等,墙面上的海报,充满了历史的气息,保留着被时光遗留下的烙印。纵使沧海变桑田,那些记忆依然,如同穿越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江南的市井风情。横泾老街,还是颇有名气的影视拍摄基地,《茉莉花开》《金粉世家》等数十部影片,便是在此拍摄完成。
江南水乡的浓郁风韵和红色元素交融在一起,沙家浜俨然成了一处大舞台,人在街上吟,戏在台上唱,船埠、柳道、河汊,街巷,身旁一个个“阿庆嫂”、“郭建光”、“刁德一”等唱腔呼之即出,游人在不知不觉间客串起了戏中角色,既是观众又似演员。印染的蓝印花布艺术品让人目不暇接,农家乐老板娘,个个发辫盘头,身著印花对襟短衫,腰系靛蓝围裙,活脱脱一群精明的阿庆嫂,热情招呼着天南地北的来客。
拂开随处可见的芦苇,踏着青石板路,望着“刁宅大院”,听着那虫鸣鸟叫,我们一家四口,也饶有兴趣地唱起了“智斗”。
五
从文昌阁、刁宅大院、春来茶馆、江南小渔村一路走来,听着熟悉的旋律,品味着江南水乡昔日红色传奇,感受新时代魅力风采。
芦荡村,是《沙家浜》故事的重要发生地之一,三面环水,风景秀丽。芦荡村有一处老宅是抗战时期新四军养伤旧址,当地将旧址翻修,并收集了大量珍贵历史资料,生动还原出当时的场景。店内的八仙桌、长条凳、青花瓷茶壶,让人穿越时空。而今,芦荡村一幢幢别墅鳞次栉比,环境清幽,耳畔传来芦苇叶的沙沙声,和白鹭飞鸟的低鸣声,白墙黛瓦与小桥流水相映成景,尽显诗意婉约,让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感叹那硝烟纷飞的年代,百姓颠肺流离,当下,我们生活在繁华盛世,百姓安居乐业。
一道瀑布从假山中流泻而出,流水潺潺,绿树掩映下沙家浜红石村,依水而建。前是宽阔水面,渔翁垂钓,橹声咿呀,苇叶青青;后有荷塘、田庄,一派水乡恬静。春来茶馆坐落其间,阿庆嫂的“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依在,虽有些陈旧,却摆放有序,栩栩如生。七星灶的七个眼,如同天上的北斗七星。而那三江水,主要指“长江、黄河、淮河”之水,招待八方来客。“倚窗落座,一边品茗,一边欣赏着京剧,闭目惬意,“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
站在沙家浜金秋的阳光下,秋风温柔地缠绕着发丝。摇曳的芦苇,飘着淡淡的幽香,似遥望着远方,芦叶像一把长剑,芦花成穗状,布满了星星点点的绒毛,柔中带钢圣洁轻盈。芦苇青青,含蓄深沉,蕴含着当年战火雷雷,硝烟滚滚的记忆,激荡着历史风云,即使到了秋冬,荻花瑟瑟,也显得悲壮潇洒,别有一番风韵。
芦苇还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在我国的文化里,既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美丽诗句,也有种种神奇的传说。据说伍子胥当年从楚国到吴国的逃亡途中,饥寒交迫,在一片芦苇荡边遇到一位划船的渔父,渔夫见其面黄饥色,便先去给他找吃的,伍子胥怕渔夫有诈,就躲藏在芦苇中,等渔父拿了食物归来,不见伍子胥,就轻轻地呼唤:“芦中人,芦中人,快快出来吧。”如此呼唤三遍,伍子胥才欣然出来,在渔父的护送下奔向吴国。在《孝子传》中,还有孔夫子的弟子闵子骞,他狠毒的后母,在严寒的冬天,用芦花当棉花给他做成棉袄,闵子骞却以怨报德的故事。
芦苇还浑身皆是宝,花絮可填枕头,花穗可作笤帚,苇叶可用来包粽子,鲜嫩的根可熬糖、酿酒,老芦根可入药。成熟的芦苇,既可以织席打箔,铺房扎围,编篓围栏,还可以编织工艺品等。因芦苇含有大量纤维,还是造纸的上好原料。芦花轻盈飘荡,在往昔的苦难岁月,把它织成芦花蒲鞋,“保暖鞋”,芦根,也曾是受困伤病员的“救命药”。
“绿波不尽尘难染,芦苇深处浮人家。”遇见与追梦此起彼伏,一根芦苇是渺小脆弱的,千万根芦苇站在一起,如一名名战士,就布起了强大阵势,就有了战斗的力量,变成了芦苇的海洋。芦杆高挺向上,芦花轻盈飘逸,穿过秋天静好,用风骨和诗韵,坚守这过去和未来的沙家浜。
昔日沙家浜,今日好风光,河港纵横,绿波摇曳,沙鸥翔集,芦苇荡漾,如诗如画。正如作家贾平凹所说:“游了一次沙家浜,再也忘不了江南的这个古镇,记住了这片可能是中国最干净的水和水中浩浩荡荡的芦苇”。
冯爱霞,笔名小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日照市(桐乡市)作协会员、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等。征文获一、二届青未了散文奖、青未了金融散文一、二等奖、中国(日照)散文季刘勰散文奖、全国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奖、齐鲁壹点清泉计划奖、黄海散文双年选一等奖等数十次奖项。作品在数字《人民日报》、《山东青年》《青年文学家》《西部散文选刊》《浙江工人日报》《山东工人报》《北京日报》《中国纺织报》等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及媒体发表,有系列获奖作品入编《中国当代优秀作家散文选》《胶东散文十二家》等。
壹点号天街小雨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