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珍珠蝶 >> 珍珠蝶的天敌 >> 古人为何偏爱瓷枕探析古代瓷枕的民俗文
中国古代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当代人而言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陶瓷不仅展现出精湛的制造工艺,同时也蕴含着文化、政治、经济等丰富内容,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缩影。
从当前我国相关领域对古代陶瓷的研究看,民俗文化视角下的研究并不多,现有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工艺、美学、考古方面。
但从中国古代陶瓷各个方面看,无论是画面、器型还是釉彩、图案,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民俗风情,其中瓷枕梦幻色彩最为突显,也最能体现民间怪俗的代表。
1.唐宋元瓷枕发展
1.1唐代瓷枕
在唐代时期,瓷枕是各大窑口生产的重要器具,比如长沙窑、洪州窑、巩县窑等,在不断生产制作中,瓷枕工艺得到提升,尤其是中晚唐时期的瓷枕已经达到非常精良的水平。
从整体上看,唐代瓷枕体积娇小,而在造型上一般包括箱形、兽形两种,从唐代早期瓷枕造型看,一般较为规矩,枕面平坦;而进入中晚期后,人们考虑瓷枕实用性,为了使用舒适对造型进行了调整。
由此出现了瓷枕前部大于后部的形状,并且前壁高于后壁,从侧面看,枕面有着较为明显的斜度,为了舒适、安全,会对枕面和枕底的棱角进行修刮。
其中箱形枕,包括了椭圆形、腰圆形,还有方角长方形、圆角长方形等,这种瓷枕最大的特点就是枕体都是空的,并且枕底没有釉。
但设计了大量排气孔,枕孔形状也较多,有月牙形、圆形、扁形,主要目的就是防止其在高温烧成时出现爆裂。
而兽形枕,主要为动物造型,比如象座枕、犀牛座枕、虎座枕等,因为兽体大多非常健壮,并且形态多为匍匐或者站立姿态,整体形象非常夸张,在雕刻过程中要求必须精细才能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
1.2宋代瓷枕
宋代时期,大量的窑场开始烧造瓷枕,并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有风格。比如汝窑典型代表主要有三彩枕、珍珠底刻花枕,如狮、荷叶、长方形等。
而定窑瓷枕产品主要有狮子驮如意、长方形、孩儿枕;磁州窑生产的瓷枕则包含了马戏、婴戏、钓鱼等形状,由于不同样式的影青瓷枕光洁无瑕,所以人们称为“生枕”。
此外还有吉州窑烧制的瓷枕产品——八边枕、长方束腰枕、圆角五边枕、织锦纹枕等。
从整体上看,宋代瓷枕与前代相比,发生明显变大的趋势,并且造型也更加多样,包括兽形、箱形、人物、植物,整体结构非常优美大方,纹路装饰较为精美,釉彩绚丽多彩,整体形象较为逼真。
1.3元代瓷枕
进入到元代后,瓷枕生产窑口开始集中化,如大家熟知的吉州窑、景德镇窑、磁州窑,此外还有龙泉窑、钧窑等。
其中景德镇烧造的瓷枕,在风格上较为独特,不仅融入了南方特色,也集合了北方风格,与其他窑口相比风格较为独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型就是青白釉透雕戏台式瓷枕,该瓷枕全器表现为长方形,并且枕面主要以平板式为主,前面要高于后面,四角稍内削,整体上看,枕体主要呈现“玺”字形。
而青白釉透雕戏台式瓷枕的枕身,是玲珑透雕戏台,主要的透雕对象多为古代民间传说的仙人,还有一些元杂剧人物。
除此之外,在装饰方法上也涵盖了较多方式,如贴、印、刻、划、堆等手法,并且存在主次之分,这样可以呈现出一种多层次的装饰
虽然整个画面安排得非常满,但在处理上非常得当,主次分明,相互之间又非常和谐,并不会给人一种琐碎、凌乱的感觉。另外,元代瓷枕相较于其他瓷枕要长,一般都超过了40厘米。
2.古代瓷枕民俗风情解析
2.1塑猛兽形体
在中国古代民间,百姓一直对猛兽存在一种情结,认为其可以避邪,比如犀牛、虎、狮等造型的瓷枕,主要就是用于驱魔避邪、逢凶化吉而设计的,是古代人的一种心理寄托。
唐代长沙窑生产的犀牛枕,造型非常厚重,质感略粗,整个瓷枕主要以白色为主,包含了枕面和枕座两部分,其中枕座就是独角犀牛,造型非常逼真,犀牛的双眼炯炯有神,并且身上设计了刺点纹路,根据历史考究,极有可能是医用脉枕。
而宋代青白釉虎枕,同样是猛兽形体,虎呈站立姿态,虎脚踏在长圆底座上,而背部则托起枕面,虎头呈右偏状,龇牙瞪目,尾梢扫地,自然流露出一种威风凛凛气势。
还有金磁州窑的虎形枕,也是利用了老虎的形体,该虎形枕呈卧虎状,其中虎背为枕面,毛发斑纹为黑彩绘制,用白釉点缀虎耳、虎眉、虎眼、虎嘴。
2.2绘花鸟图案
纵观我国艺术创作领域,大多创作者较为擅长运用花鸟鱼虫、植物等形象,这一点在古代瓷枕制作中也有所体现,人们通过在瓷枕上绘制花鸟图案,寓意喜庆、吉祥之意。
比如喜鹊代表喜庆、牡丹象征爱情;还有运用动物谐音作为寓意的,比如游鱼谐音为富足有余、蝙蝠谐音为福、鹿谐音是禄位;还有通过植物如用荷花、松竹梅体现的廉洁、清高比喻人的品格高洁。
而以虫鸟题材的瓷枕纹饰,如双滦、飞蝶、鸳鸯等,一般多用于民间婚庆中,寓意对新人百年好合、夫妻恩爱的祝福。
瓷枕纹饰中的植物,大多为莲花、牡丹、松柏、竹子、梅花等,一方面代表人们对富贵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希望获得更加完善的品格与境界。
2.3写词曲故事
创作者在运用诗词、故事等作为创作载体时,主要就是为了反映现实存在的矛盾,同时也表达自身情感。
在瓷枕中也对此有所体现,比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瓷枕,其中便题有《小桃红》曲,在瓷枕上写祝寿辞,主要就是迎合买主心理需求,用于祈求平安长寿。
在宋代白底黑花“尧王访舜故事”夕枕中,其枕面设计一个横式如意云头开光边框,其中官人戴展角幞头,农夫挽犁耕作,两人对话的场景,在远处云山连绵,而近处树与芭蕉纵列成林。
景德镇影青透雕人物枕,充分体现了元杂剧瓷枕,从其造型上看,主要就是仿戏台彩棚式檐,而后运用了如意、莲花进行点缀,呈现出四个不同演出景象,用于表演《白蛇传》。
在整个情境展现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出元代杂剧艺术,也能真实地反映出市民生活的丰富性。
3.唐宋元瓷枕民俗工艺审美特征
3.1瓷枕工艺推动民俗文化发展
从我国古代瓷枕工艺发展看,当中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民俗风情较为浓厚。尤其是随着唐代釉下彩绘工艺的应用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瓷枕釉色。
也正是这一工艺为瓷枕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瓷枕在各个基层受到广泛应用,成为古代人喜爱的日常生活用品。
进入到宋代后,瓷枕工艺美术的观赏价值得到明显提升,借助能工巧匠之手进行粗料细作,根据使用需求塑造为多种多样的健美造型,并绘制各类花卉纹饰,不少达官贵族将瓷枕作为馈赠礼品。
进入元代后,景德镇工艺的发展为瓷枕锦上添花,受到当时各民族人们的喜爱,比如元代的影青透雕人物枕,便是塑造八仙过海景象,还有“尹寒宫”的嫦娥形象,更是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瓷枕在使用中应当保证其舒适性,所以随着工艺水平的进步和提升,人们对瓷枕形体进行了调整,比如唐代枕体较小,宋代瓷枕开始变大,枕面最长为40厘米;元代瓷枕甚至还有超出40厘米的。
事实上,在古代早期瓷枕形状上,一般多为平坦,发展到宋代以后,枕体前大后小、前高后低,存在明显的坡度,这样改变的目的就是更适应人体颈部,有利于促进人体睡眠。
另外,唐宋瓷枕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造型,都较为单一;相比之下,元代瓷枕这方面表现就更为复杂,并且创作数量也较多,这和民俗风情存在直接联系,不仅仅是人们主观需求的变化,更是工艺水平、原料精细程度的提升。
3.2形意美融合丰富的民俗文化
工艺品传递给人的美感促使其体现出一定社会功能,而古代瓷枕,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实用品,同时也是一件艺术品,既有使用价值,又体现出欣赏价值。
瓷枕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在精神层面获得寄托。
从古代陶瓷体现的审美普遍性看,融合了形、意、美三个要素,其中的“形”就是瓷枕的造型结构,“意”则是图案、纹饰、雕刻所象征的意象,“美”具体就是指瓷枕本身的造型美、质地美、装饰美等,由这三者组合,最终产生一种艺术美。
而体现这种形、意、美必然离不开由历代能工巧匠通过运用各类原料,结合其性能,最终制作出形状不同的瓷枕造型。
并且通过线型对比、方圆对比、几何形之间的组合,灵活利用图案和纹饰之间的关系,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注入人们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丰富了古代民俗文化。
结语
总而言之,深入分析中国古代瓷枕体现的民俗文化,主要体现的就是一种人和自然以及万物之间的整体和谐、和睦相处。
正是因为赋予了人的情感,瓷枕上的犀牛、狮、虎、牡丹、荷花等形象也有了情感与生命,并且是带着人们的寄托和吉祥寓意,尽显人间百态,揭示古代人们的精神世界。
瓷枕通过自身质地、造型、装饰以及各类文化艺术的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民俗习惯。
参考文献:
1、王红,郑思琪.枕上婚嫁:古代瓷枕艺术的“婚俗”刻画和意蕴[J].天工.
2、周稳,高峰,朱利光.雅俗共赏,兼容并包——寿州窑瓷枕艺术特点及民俗文化内涵初探[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3、李静.惟妙惟肖的虎形枕——长治市博物馆藏金代彩绘卧虎瓷枕撷珍[J].收藏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