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珍珠蝶 >> 珍珠蝶的习性 >> 大咖推荐高点击量图书中国服饰鉴赏,
-----精选段落-----
第一章服饰探源
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
翻开民族起源的神话,几乎无一例外地会看到图腾崇拜的影子。图腾崇拜以及与此有关联的祖灵崇拜,是典型的原始文化现象。自从它们反映在远古服饰上以后,就强固地伴随着服饰文化发展,有很多一直保留到现代,没有因时代的演进而消失,以至成为现代文明中的一曲古老的民歌。
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曾在年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彩陶盆。彩陶盆内壁绘着五人一组的三组人形,手拉着手舞于池边柳下。这些人的形象是以剪影的形式出现的,因而看不出五官,却能清楚地看到头上垂下的发辫和腰间垂下的尾饰。尾饰在原始服饰中很普遍,是图腾崇拜中动物崇拜的典型表现,当然也会出现在单纯的狩猎模拟舞中。中国的傈僳族服饰至今还保留着图腾崇拜中尾饰的痕迹,那是一种三角形的饰物,以色布和彩线拼缝并垂下一些流苏或小型布饰,穿好衣服后将它扎系在衣外腰间,这种相当于尾饰衍化物的饰件就垂在身后臀部的略下方。傈僳族现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的傈僳族自治州以及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地,历史上就是由虎氏族、熊氏族、蛇氏族等组合而成的。很显然,这些动物形象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一条尾巴。
《礼记·王制》中曾以中原人的口吻记述了中国边远民族的服饰特点:“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西方曰‘戎’,被发衣皮;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雕题,是以刀针在额头刻画,属文面。很多民族都有文面的习俗,有的延续时间很长。如今日的怒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及兰坪与维西县,至16世纪仍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阶段,20世纪中叶还保留着结绳记事的方式,因而至20世纪下半叶,从老年人的面部可以明显地看到原始文面的存留现象。怒族注重图腾崇拜,各个氏族的后代以文面文身的方式对自身进行再塑造,以标识自己属于哪一个氏族。
此图描绘了墓主人生前宴饮的生活场景。图中墓主高冕宽袍,坐于华帐之中,神情矜持。面前桌几之上,杯盏碗碟,均盛满食物。旁立两位侍从,恭卑而立,一手持扇羽,正为主人扇风纳凉。
原始崇拜,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灵崇拜。在图腾崇拜和祖灵崇拜中,动物形象最多,如生活在云南和四川等地的纳西族,就有着悠久的文化。根据纳西族东巴经“盘球沙美女神”的故事和丰富的民间传说,可以得知纳西族崇尚青蛙,东巴经典里称它为“黄金大蛙”,民间称它为“智慧蛙”。最具纳西族服饰文化特色的皮披肩,其式样即是模拟蛙身形状剪裁而成的,缀在披肩上的圆形图案即表示青蛙的眼睛。这种披肩就是典型的以青蛙为图腾的民族服饰。居住在台湾地区的高山族,将蛇认作图腾,以蛇为神灵的化身,并认为祖宗的灵魂就附在蛇身上,因此无论男女,都在服饰上绣或刻上蛇纹,尤以“百步蛇”最具特色。贵州的苗族崇尚牛,认为牛是天外神物,为造福人类才降至人间助民耕田耙地,因此苗族对牛神崇敬笃诚,每年给牛过生日,举行祭祀牛神的仪式。苗族服饰中既有木质牛角形头饰,也有银质牛角形头饰。木质的长达50厘米,两端角尖竖起,中间有梳齿,便于缠绕假发、黑线并加以固定,形似黄牛角,流行在贵州贵阳、毕节等地;银质的高、宽可达一米,重1.5~2.5千克,用厚薄不一的白银片打制而成,两角高高耸立,形如水牛角,上有“二龙戏珠”等花纹图案,银角间还插以压花银扇。无论木质还是银质,都是历史悠久的苗族传统服饰,它的形成与苗族社会的发展和原始图腾崇拜、祖灵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
19世纪
宽约7.5厘米,长8厘米
当然,原始崇拜中也有为数不少的植物形象。中国西南边疆居住着古老的德昂族,德昂族女子腰间都围着一圈圈藤箍,这是因为德昂族说他们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女人出了葫芦就满天飞,结果天神帮助男人捉住了女人,并用藤箍将她们套住,从此一起生活,永不分离,世代繁衍。后世对此已是越做越讲究,有的前半部用藤篾,后半部是螺旋形的银丝;腰箍宽窄粗细不一,多用油漆涂上红、黑、黄、绿等颜色,精致的腰箍上面还刻着各种花纹或包上银皮。但是,藤箍的基本形式没有变,图腾和祖灵崇拜的痕迹牢牢地记录在了服饰上。
镶有酷似青瓷图案的花边。大红色底,上绣吉祥的花朵和蝴蝶图案,整体风格喜庆热烈,是典型的明清传统婚嫁着装。
3.天(自然)崇拜
原始崇拜中除了图腾崇拜与祖灵崇拜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项——自然崇拜。自然崇拜可包括天、地、日、月、星、辰、水、火等,这也是与所有人类共存的,但中国人更崇尚天,将对天的崇敬上升到了很高的文化位置。
此幅朱雀图见于西汉昭帝、宣帝时期的卜千秋墓的壁画。
中国古人意识中的天,远不是现代科学所理解的天体或宇宙,也不完全是主观臆想的神灵居处。中国人思维中乃至通过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对“天”这一概念的释义,其博大深邃的程度,可以与真正的宇宙空间相比,甚至比宇宙还要广阔。这些正显示出中国人思维模式中所特有的浑然一体和包容深远。
清晚期
对于研究人类早期文化来说,出土实物是最直接、最可靠的依据。在甘肃省辛店出土的彩陶上,有几个散落的人形,衣着为统一的贯口(贯头)衫,但是其中有一人戴着帽子,帽式为剪影呈正三角形的斗笠式。无独有偶,陕西省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上,也有人面鱼纹,人首戴着尖顶的帽子。
如果从实用的角度去考虑,尖顶帽可保证雨水自然顺流而下。这种造型来自以草叶类植物覆首,似乎顺理成章。当然还有人认为头是圆的,戴在头上的帽子上部内收,自然也就成了尖顶。这些说法没有错,因为某些建筑物攒尖的屋顶与帽顶往往异曲同工,它同样是考虑到减弱风力和不存雨水。
中国四川大小凉山地区的彝族人,男子在额前留一撮方块形、边长为6~10厘米的头发,编成一两条小辫子,或称“椎髻”,谓之“天菩萨”,也称“指天刺”。除父母长辈外,任何人不许触摸。即使战争中,对俘虏也不许碰触污辱。发髻的外面以青、蓝色布帕包裹,在右前方扎成细长锥形,指向天空。无论从造型上还是从称谓上,都可以看出这意味着古代彝族人对天的崇拜。在这一点上,彝族与汉族的意识并无二致,都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而天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最上端的头颅(首)。汉族人将全部头发梳拢到一起,在头顶稍后方扎成一个高高的发髻,用簪子横穿固定,有的再用布包起来,或是戴冠。在汉族人的意识中,觉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虽说这种意识的完整表现是在儒家学说中才出现的,但是仍可认为儒家关于头发尊贵的说法是以早期汉族天崇拜意识为基础的。
此图是阿阁世王传说故事壁画中的供养人画像。
此外,还有许多关于首服的禁忌,如很多民族都不许将别人的帽子、头巾随便掷抛,不许坐在臀下,更不许用脚踩。这些都直接显示了人们对于人体最上部服饰的尊重,并间接体现出源于先民的天崇拜意识。人们重视头饰的意识在中国文字中也有体现,如“美”字,当代人箫兵有所谓“美的原来含义是冠戴羊形或羊头装饰的大人”之说,他强调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美”极像一个“大人”头上戴着羊头或羊角,以显示神秘和权威。
明万历
嵌宝石莲瓣纹梵字金簪
明成化
通长12.5厘米,托宽9.6厘米
金簪采用捶打、錾刻、镶嵌、焊接等工艺技法制成。簪柄扁而尖,簪头为镂空莲花托梵字,莲瓣分为两层,下有卷莲枝相托盛开的莲花,正中为一个梵文,寓意信心坚定,如金刚不可摧破。莲瓣及梵文上镶嵌红蓝宝石和珍珠。
商晚期
高7厘米
玉人呈黄褐色,圆雕。跪坐,腰左侧插一宽柄器。同墓发掘出玉、石人物雕像和人头像共10余件。通过这些雕像可看出殷人服饰,一种为交领,窄口长袖,衣下缘至踝,腰束宽带,衣上有云纹;另一种为后领较高,长袖窄口,衣下缘至臀部,衣上有云纹。冠有圆箍状、圆箍前加一卷状饰,以及高冠或稍低的冠等多种形式,从中可以了解商代人的衣、冠和商代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
清代
长厘米,袖口宽12.5厘米,袖通长厘米,下摆宽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