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族女性妆奁中的耳饰分为「钳」、「环」和「耳坠」三类清银镀金嵌珠梅蝶竹叶纹钳子故宫博物院藏仍以同治帝皇后的妆奁为例,其中包含耳钳十六对;耳环十四对,耳坠四对。人们常将「钳」认为耳环,但妆奁中三者明白分列,显然并非完全相同的首饰。清玉耳环故宫博物院藏扬之水指出耳环与耳坠的区别在于,耳环弯脚(脚,即用作簪戴的细弯勾)很长,耳坠则弯脚短,簪戴时不露脚,且耳环较耳坠更为正式,但没有论及「钳」。从钳、环、耳坠三者在妆奁中的先后顺序和数量多少来看,钳应当是耳饰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常用的一类。清银镀金点翠珊瑚喜字纹钉白料珠耳环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旗人女性向有「一耳三钳」之俗,即左右两耳各扎有三个耳洞,各戴三只耳环。至乾隆时,耳饰的佩戴数量已经不仅是风俗问题,而被统治者看作满洲女性的身份标志。乾隆四十年(一七七五年)选秀女时,乾隆帝发现「包衣佐领之秀女皆带一坠子,并相沿至于一耳一钳」,认为这与「旗妇一耳带三钳」的「满洲旧风」相悖,如果只戴一只耳环「则竟非满洲矣」。清人绘孝定景皇后(光绪帝皇后)朝服像轴(局部)故宫博物院藏皇帝认为,「此虽细事,然不加训诫,必至渐染成风,于满洲旧俗大有关系」。(《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一千一百十四)如此,耳环数量成为区分满汉女性的重要标志之一。《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明确规定:皇后「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龙衔一等东珠各二」;皇贵妃「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龙衔二等东珠各二」;妃「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龙衔三等东珠各二」;嫔「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龙衔四等东珠各二」。清串料珠缉珊瑚双喜字耳环故宫博物院藏由于女性需要同时佩戴三对耳饰,因此妆奁中的耳饰数量应当为三对或三对的倍数。如乾隆时最受皇帝宠爱的和孝固伦公主出嫁时,嫁妆中就有「嵌东珠二颗耳坠三对」。(《内务府奏销档》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清金环镶东珠耳饰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皇后的朝服像中「一耳三钳」之制多清晰可见。尽管后妃妆奁的钳、环和耳坠中都包含珍珠类耳饰,却并未完全依照会典规定的款式而行,而是包含了各类材质和样式,体现出首饰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多样。清串珊瑚料珠耳坠故宫博物院藏清金累丝葫芦式耳坠故宫博物院藏搬指,又称扳指或班指,本为男性拉弓勾弦时所用器具,清代以骑射作为国本,搬指遂成为满人尚武精神的标志,特别是经过乾隆皇帝的喜爱和推崇,搬指成为清代旗人的时尚饰品。现有论述多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