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珍珠蝶 >> 珍珠蝶的种类 >> 用光绘画,华人科学家用纳米结构微观复现
现在很多旗舰手机的背部面板都开始用上了流光溢彩的颜色,这种独特的设计美学,已成为当前数码圈的一种时尚潮流,也是很多品牌独家的产品差异化所在。
但你知道吗?这种流光溢彩的颜色,其实已经不能单靠化学颜料和油漆油墨所能实现,它们都开始运用上一项新技术:结构色,对于结构色越来越精细的调控,可以让我们玩转光和色彩。
9月中旬,光学权威期刊Optica杂志在线发表了一篇十分有趣的论文:其研究主题,是一种全新的“用光绘画技术”。
来自南京大学的徐挺教授和陆延青教授带领其课题组,联合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一项利用自然光结构色来绘画的实验,他们超高精度地复现了十七世纪荷兰艺术家扬·维米尔的传世画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图|光影绘画的概念图(来源:徐挺)
以光代笔
阳光包含几种颜色?对于这个问题,稍有物理常识的人一般都知道:红、橙、黄、绿、蓝、靛、紫。
年,科学巨匠牛顿在家休假期间,做了一项著名的光谱分析试验,他发现自然光透过三棱镜折射,可呈现出包含七种颜色的绚丽色散现象,这为后来的光谱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年,英国学者托马斯·杨研究了人眼视觉对颜色的感知,他指出在可见光谱的位置排列上,只需选择三种基本色,按不同的比例叠加组合,就几乎可产生任何一种颜色;而随后德国学者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在年至年期间,继续对视觉颜色进行了深入分析,确立了光的三原色理论。
直到现在,我们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彩色显示屏,都是基于红、绿、蓝三原色组合,来呈现出不同的画面。
既然可见光中本来就有颜色,而三原色组合又可以产生各种色彩,那你有没有想过,用自然光直接绘画,结果将会如何?
在这项实验中,当自然光透过一个承载微纳结构的载玻片,《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被完美投射出来。
更让人惊叹的是:第一,这幅“画”的实际尺寸只有一毫米左右,需要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节;第二,“绘画”没用任何颜料,仅靠微纳结构材料对光的折射转化,就为整幅画精确涂上了应有的色彩;第三,首次实现了对光色明暗过渡的控制,让整幅画看上去更加富有立体感。
这项由科学家完成的“艺术”活儿,不仅让微纳光学研究更进一步,将来还会带来一些有趣的应用空间。
来自大自然的灵感
徐挺现在是南京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于年取得了中国科学院光学工程博士学位,导师为罗先刚院士。毕业后进入NIST担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并于年升任研究员,年全职加盟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多年来,他一直专注在人工微结构纳米超材料在成像和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方向包括人工超材料、纳米光子学、表面等离子体电化学材料器件以及微纳米加工技术,在Nature、NatureCommunications、AdvancedMaterials、NanoLetters等权威期刊发表过60余篇高水准论文。
徐挺介绍,传统意义上的绘画,肯定需要各种颜料,但绝大多数颜料对于环境的友好度、稳定性是比较差的,如果没有特殊保护,一幅画挂一段时间就会褪色,特别是在高温或强光影响下,褪色尤其快,而化学颜料对人体健康也有损害。
但是在大自然中,有很多十分鲜艳的颜色,实际上并不是色素造成的,而是光的幻象。例如,在南美洲有一种蝴蝶叫蓝闪蝶,翅展约15厘米,在阳光照射下能呈现出十分绚丽的蓝色金属光泽。科学家曾对大蓝闪蝶的翅膀进行微观研究,发现其翅面覆盖的鳞片,在微观结构上十分精妙,由多层立体光栅构成,当光线照射到翅上时,这些结构对光有折射、反射和绕射等多重作用,最终把蓝色、或偏紫色凸显出来。
图|蓝闪蝶的翅膀微结构(来源:Nature)
这意味着,科学家们也可利用微结构原理,来精准控制光的反射、干涉或者衍射等,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色彩,业界将这种技术称为结构色,是近年来学术圈比较热的研究方向之一。
结构色相比于传统颜料,其最大的好处是构成物质单一。无论要展现什么样的颜色,差别只在于材料结构本身的设计调整,它的物理跟化学稳定性比较高,无论强光照射还是常规的温差变化,都不会对它产生的颜色造成任何影响,同时,它也不会对环境或人体造成化学侵害。
在这项实验中,用结构光绘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旨在探索技术的边界,其本质就是要基于微纳结构,对可见光光谱进行一次精准调控,研究人员抱着这样的目的开始了“绘画”研究。
与此前业内的相关研究相比,本研究的最大亮点在于,不但可以产生各类颜色,还能产生明暗强度的变化。产生指定结构色很多科研团队都能做到,但那种情况下,如果用来绘画实际上只能是色块的组合,整幅画里只有颜色区分,没有阴影变化,缺乏生机感和立体感,如果要复现一张油画的画面,用结构色是很难实现的,这便是此项技术研究的门槛所在。
图|生成全色纳米绘画的电子显微镜图像(来源:徐挺)
操控光线的纳米柱
实验过程的难度跟挑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理论结构设计。一般来看,结构光颜色透过率越高越好,利用率越高越好,但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则需要考虑到画面层次分明的细节,需要对某一个特定的颜色强度有精准的调控方式;第二是加工结构阵列,很多纳米柱的尺寸非常小,一般只有几十到几百个纳米。
徐挺补充说:“从原理看,我们目前用结构光做一幅大的图像完全没问题,但做大反而不能呈现出我们的优势,我们现在能在毫米甚至亚毫米尺度,把这幅画作的细节完全展现出来,没有任何细节丢失,这才是我们的优势。”
第一步就是选择材料制作基底和纳米柱。徐挺介绍,基底载玻片选择的材料是二氧化硅,该材料对整个可见光频段的透光率都非常高,而纳米柱选用的材料则是二氧化钛,该材料对可见光没有太多吸收且折射率比较高,利于对光场的调控。
这幅画的微结构包含很多复杂的光学原理设计,简单概括,就是把二氧化钛纳米柱加工成不同的椭圆形状和排列,让它们因为共振效应选择性输出红色、绿色和蓝色三原色,类似于显示屏中的像素。
然后通过改变这些椭圆形纳米柱的转角,让它们对于入射的偏振光起到偏振方向旋转的作用,这不会影响它们的出射光强度,却能把三原色投射在指定区域组合成指定的颜色。最后,研究人员在载玻片的背面放置了一个特殊的偏光滤镜,来调节光线输出的强度。如此,不但能实现各种颜色,而且每一个颜色的明暗都能得到控制。
在微结构加工过程中,研究人员采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和电子束光刻技术来实现。即首先在载玻片上沉积一层仅数百纳米厚的超薄聚合物,然后使用电子束光刻,在聚合物中开挖了数百万个尺寸和方向不同的小孔,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用二氧化钛回填这些孔洞,最终,团队清除掉孔周围的所有聚合物,留下了数百万个纳米级的二氧化钛柱,这些纳米柱对光线的转化清晰地复制了《戴珍珠耳环的女孩》,甚至捕获了画布上的纹理细节。
图|徐挺带领的微纳光学研究团队(来源:徐挺)
用光绘画有什么用?
由于设计制作过程的精密度和复杂度,徐挺表示,完成这项实验投入的制作成本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但如果想投入大规模产业应用,把第一个模板设计雕刻好之后,可以通过复制的方式,比如纳米压印的方法,来复制这些图形结构,以降低生产成本。
想必很多人读到这里都比较好奇,费了这么大劲整一幅画到底有什么用处?
徐挺表示,首先这是一种特殊的加密信息存储方式,可以通过控制光的不同波长输出和投射转化,把图像或文字存储到一个玻璃片上,由于每一个像素都是纳米级的,保存的信息会非常丰富。
其次,实验需要通过特殊偏光滤镜调节才能展现出一张清晰漂亮的画,如果把这个滤镜拿掉,那呈现出来的图案是完全不一样的,且由于这个微纳结构的原始设计和制作相当复杂,很难去仿造,在一定程度上,该技术可以用来做高价值物品的防伪,给某些物品编码图像和文字,这个“防伪”标识只有通过一些特殊手段,才能看到它真实的样貌。
而最广泛的应用,可能是帮助产业提升对结构色更为精细化的操控能力。结构色的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都比传统化学颜料高,风吹日晒永不褪色,可以用来做一些装饰类应用。
实际上,当前主流的消费电子产品已经用到了相关技术,很多旗舰手机的背板开始采用那种流光溢彩的颜色,原理就是采用了一些微结构调光的技术,以此来呈现绚丽的颜色;而如果能做到纳米级,那么对光的调控维度就更大,能实现更细致和独特的效果,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差异化和美感。
徐挺的下一个计划,是让用光绘画由静变动。主流的显示技术基本上都是动态的,但微纳结构本身受限于固定的材料结构,如何实现动态仍在进一步研究当中。
他设想,将来通过一些辅助设备对光的角度和强度调节,有望实现在同一个结构上,稍加调整就能展现出另一副油画,图像可以动态切换过去,而不像现在这样只能固定投射出一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