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珍珠蝶 >> 珍珠蝶的种类 >> 他的收藏有人说过时,其实每件都是奢侈品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王丽本报通讯员俞亮/文林云龙/摄
《霸王别姬》里好戏的袁四爷给张国荣演的程蝶衣送了一套水钻头面当见面礼,出手之阔绰,让旁边的人下巴都要掉下来了。传统戏曲的演员都需要“行头”,可行头也千差万别,一套手工高超的“私房货”得来不易。
在杭州江干,就有这样一位痴迷戏服的人,不仅为全国多个剧种制作过戏服,更收集各种珍贵戏服,其中不乏各类戏剧名角穿过的私房“行头”。最近,这位戏服达人筹谋开办的戏服博物馆终于开馆了,他说要把这些年的珍藏好好晒一晒。
●20多年,收藏多件珍贵戏服,涵盖上百个剧种
这家戏服博物馆就藏在杭州九环路新禾联创创意产业园4号楼。
戏服达人名叫王胜红,南宫绣的主理人。在杭州甚至全国的戏剧圈里,王胜红的名字是一块招牌,他说自己倒是没有细细算过,可是全国大约多个剧种,有将近多个都找他定做过戏服。
王胜红师承老底子杭州戏剧服装厂的戏服大师楼国荣,19岁的他跟着老师傅画图打样,一天工作10小时,每天要画掉2支2B铅笔,成百上千个图样早就深深地印刻在王胜红的脑子里。随手拿来一张A4纸,不过2分钟,一只活灵活现的凤凰跃然纸上。“但凡服装图案我扫上一眼,基本就能画出来,八九不离十吧。”
20多年过去了,当初和王胜红一样跟着师傅的师兄师弟们早都转了行,如今已入中年的他则成为了为数不多的戏服制作坚守者。
王胜红不仅做戏服,还收藏戏服,收藏量达多件,囊括了中国大江南北上百个剧种。
藏馆里展示着大靠、箭衣、抱衣、大龙蟒、小生服等等制作精美华丽且具有年代感的老戏服,以及鞋帽字画等艺术藏品,甚至不乏戏曲界名角穿过的戏服。
戏服图案,是美的表述,蕴含着不同的意义,多数图案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相似,如龙凤寓意吉祥,虎狮、麒麟有威武的含义。而图案的有无、大小、多少也有不同意义。
瞧,这件白色对披,下摆处用盘金刺绣工艺对称绣着海水江崖图案,每一根金线都是真正的镀金金线。而这件白色对披正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芳华越剧团团长尹桂芳在《张羽煮海》中穿过的。
(▲这件白色对披正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芳华越剧团团长尹桂芳在《张羽煮海》中穿过的。)
这件上世纪60年代、器宇轩昂的“大靠”,则是西安京剧院几任老院长饰演周瑜时穿的。整件“大靠”由靠腿、靠旗等42片组成,“大靠”上的各种图案采用了线格绣、打籽绣、盘金绣等十几种绣法手工打造。王胜红曾经让人复制过这件“靠”,两名刺绣工人要花上整整一年半时间才能完成。
(▲中间这件“大靠”,是西安京剧院几任老院长饰演周瑜时穿的)
戏服行当里有句话,“不怕穿破,就怕穿错。”每个朝代都有它各自的服饰特点,这一点在戏服的制作上也来不得半点马虎。宝相缠枝纹就是唐朝服装纹饰上的特点,而汉朝服装上的纹饰图案则以图腾为主,比如兽纹瓦当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种。
戏服有多考究?“量身定做不该只是量体裁衣,每套戏服更要根据剧目中人物的性格、角色特点量身打造。”王胜红说,每一件精美的戏服都是结合故事背景所处的朝代,结合人物个性和角色设定来设计的。选布料、染色、设计、画图、放样、绣花到裁剪合成,工序复杂繁琐。一套精美的私房戏服,往往就要等上一年。
●一顶私房头盔,需要整整30多道大工序
戏曲小生的头盔,是行头之一。皇帝后妃的三凤冠,金龙翠凤珠光宝气;女将的蝴蝶盔,左右饰蝴蝶,小绒球一甩,飒爽英姿;正中一个大绒球,左右挂穗,更有九龙纹饰的九龙冠,这是皇帝着便装时佩戴的九龙冠……
王胜红说,这个行当里,能做头冠的老师傅已少之又少。老底子的“古董”头冠王胜红收藏了数十顶,这些造型各异的头冠出自上海一位名匠之手,当年梅兰芳的“梅派凤冠”可都是那位一手打造的。李玉刚拍“镜花水月”演唱会宣传片的时候,就把王胜红收藏的一顶“古董”蝴蝶凤冠借了去。李玉刚曾想把这顶凤冠买下来,然而王胜红终究是不舍得割爱。
(▲蝴蝶凤冠)
年轻时候的王胜红因着师傅的关系认识了上海这位老师傅,看得多听得多,头盔的制作门道也被他摸熟了。
吕布佩戴的“小王盔”,这样一顶头盔,大工序就要30多道。画样,在纸板上画出各个部件的花样造型;雕样,将花样塑刻出来;塑形,两片花样纸板中间再镶嵌铁丝网粘合塑形;刷桐油清漆;用石膏、清漆、蛋清调制滤粉,像裱花一样在图案上勾边,滤粉调太稀,立体感不强,调太稠勾边就容易断断续续……30多道工序,每一道都有门道和讲究。
(▲“小王盔”)
只是现在,不少老底子的工艺已经被取代了。比如点缀于头冠上,如珍珠般一摇发出脆响的“泡珠”,老底子是玻璃材质的,就像热水瓶的内胆是吹出来的,因为珠子薄脆,轻轻一摇晃,灵动生姿。可惜到了现在,“泡珠”已经被塑料珠子做了代替。“塑料珠子总是有些呆板哪。”
被取代的,还有老底子名角们的私房头冠上的点翠工艺,那是用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头冠上。现在这样的工艺已经变成了“点绸”,白色的丝绸先染色,再按照花样雕刻,最后镶嵌粘贴在头冠上。王胜红说,因为翠鸟的稀有,如今,这样一套点翠工艺的头面,价值早已上了数十万甚至更高。而点绸虽不如点翠矜贵,但制作工艺却依然繁复。工作室里,老师傅用镊子轻轻夹起一片一半指甲盖大小的蓝色绸子,背面点上胶水,缓慢细致地粘贴在底座上。一顶精心制作的私房头冠,从画样到完成,一个经验丰富的师傅都需要花上大抵3个月时间。
●办戏服博物馆,让戏曲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在这一行浸淫了20多年的王胜红,为评剧大家冯玉萍、川剧领军人物沈铁梅、越剧大家茅威涛、黄梅戏艺术家韩再芬都量身定做过戏服。
也为许多地方小剧团做过戏服,泉州的高脚戏、台州的乱弹、莆田的莆仙戏……可是他却发现,年复一年,不少剧团解散了,好多剧种慢慢地消失了。“这是多么宝贵的文化财富呀。一件戏服就是衔接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它既包含了制作者的手工文化,又包含了朝代文化、戏剧文化,其实是件艺术品。全国各地有这么多剧团,每个剧团都会有一些压箱底的老戏服。这些戏服因为破损严重,已经难以登台。把他们拿出来展出,那就是一部活的中国戏剧文化史。”王胜红一直有个心愿,组建一个戏服博物馆,让中国千年的戏艺文化历史得以展示和留存。如今这个愿望终于实现。
“我希望把戏服博物馆打造成一个让大家能够零距离接触传统戏剧文化的一站式体验平台。”除了戏服展示大厅,博物馆还连同了生产加工车间,可以近距离了解戏服的制作过程,绘图、制作戏剧头盔、刺绣……
“中国总共有多个地方戏曲剧种,其中多个还在演。我希望通过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懂得、珍惜我们的戏剧文化,让戏剧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王胜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