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张杰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到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红高梁家族》,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著作,都与乡土和家族有关。你知道吗?还有一位诺奖作家的获奖作品,写的也是中国人与土地的关系。那个作家就是赛珍珠和她的作品《大地》。赛珍珠是谁?自13世纪的马可·波罗以来,最能让西方了解中国的作家年,赛珍珠长篇小说《大地》出版。在这部小说中,赛珍珠以白描笔法写实,着力刻画了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的形象,史诗般诠释一个中国家族兴衰,引发了西方读书人的强烈兴趣,获得了颁普利策小说奖。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奥斯卡5项提名。年,赛珍珠凭此作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评委们认为其笔下对中国农民的丰富、宽厚、史诗般的描述,“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大半个世纪已经过去,《大地》也在中国土地上持续再版。美国国家图书奖唯一华人得主哈金评论说:“《大地》表现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依恋,小说中的土地宛如一个人物。……将中国农民的经验升华成史诗般的普世艺术:朴素、坚实、庄重又宽厚。这是一代又一代读者喜爱的主要原因。”年11月,由联合读创出品的“《大地》三部曲”(《大地》《儿子们》《分家》)全新未删节版与中国读者见面。此次译本由中国社科院著名学者王逢振,师从学者朱光潜的著名翻译家韩邦凯等人倾力献译。虽然这部作品诞生的年代已经久远,很多情况已经发生。但是,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值年轻。生命从未停止延续。城市化的浪潮把我们引离故土,但安土重迁的情怀始终让我们与地缘有着割舍不掉的情愫。重新再读这部作品,依然很有启发意义。赛珍珠与中国有着不解的情缘。在出生后未满四个月时就被父母带到了中国。在江苏镇江,她生活了18年。婚后定居安徽宿州。在中国生活了近四十年,让她对中国的世情、风土、文化满怀浓厚的兴趣和深切的情感,视中文为自己的“第一语言”,并将《水浒传》译成英文在全球范围内出版。她是林语堂的“文学伯乐”、与徐志摩结缘;担任《亚洲》杂志编辑;创办“欢迎之家”慈善机构;收养具有亚洲血统的弃婴……或许正因为对中国感情浓厚,才让她写就了《大地:三部曲》这部作品。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C.汤普森曾说:“赛珍珠是自13世纪的马可·波罗以来,最能让西方了解中国的作家。”《大地》三部曲到底写了什么?一个家族关于土地的信念史安徽出生的贫苦农夫王龙,娶了村里地主黄家的丫鬟阿兰。阿兰虽不美丽,且个性木讷,但吃苦耐劳,还生下两个儿子。结发夫妻一起耕耘,迎来了土地丰收,连年的好收成甚至让王龙有积蓄买下家业日败的黄家肥沃的土地。偏偏在富裕临门前,天灾降临,王龙不得不带着一家老小逃亡南城,靠着乞讨与拉车,苟延残喘地在城墙边过日子。正当生活陷入泥淖的时候,战乱发生了。王龙意外地从被盗贼劫掠的大户人家中抢得银两,启程回家,用那些意外之财买了牛、种子、犁田的器具,重振家园。年年丰收的王龙,持续买进更多土地,逐渐成了村里最大的富豪。生活富足起来的王龙开始上酒楼,大肆挥霍,还在阿兰眼下娶了位酒女荷花作姨太太,此时苦难再次发生在王龙身上……随着王龙人生的落幕,故事并没有完结,赛珍珠后来又先后创作了《儿子们》和《分家》两部作品。主角分别变成了王龙的儿孙们。王龙的子孙后代们在身份上也有了新的变化,在《儿子们》中,王龙的三个儿子,一个成了终日无所事事的少爷,一个变成了精于算计的地主商人,而着墨最多的小儿子王虎成为了野心勃勃的军阀,虽然三个人的人生走向完全不同,但是有一点却高度一致,被王龙视为生命的土地已经不再与信念相关,转而变成了成就他们人生理想或者享受的工具,这种鲜明的对比充满讽刺意味。在《大地》中,赛珍珠成功的塑造了农民王龙的形象,他来自社会的最底层,视土地为信仰,一生勤勤恳恳,虽然遭遇天灾人祸,却坚韧顽强,坚信只要有土地就有未来,土地就是他的命,靠着双手和汗水,他不仅守住了自己的一点土地,而且不断买下新的土地,甚至让自己一跃成为地主。直到弥留之际,王龙还是对土地爱得热忱,他对儿子们说“我们是从土地上来的……我们还必须回到土地上去……如果你们守得住土地,你们就能活得下去……”在赛珍珠饱含情感的描写下,中国农民的勤劳和纯粹尤为突出,虽然在王龙的一生中也有过短暂的迷失,但是最终还是从土地上重拾了愉悦与安定。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剧烈的变革,中国人在西方世界中的形象总是麻木与愚昧。难能可贵的是,赛珍珠笔下的人物却是血肉丰满的,表现出她对中国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甚至她的章回体式的白描写作手法也充满了中国的痕迹。她对自己有这样的总结:“我一生到老,从童稚到少女到成年,都属于中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