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珍珠蝶 >> 珍珠蝶的天敌 >> 容斋茶话收藏,可能是最全的文学典故
容斋发现美好收藏精彩
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很多著名的典故,读完这些文学典故,便读懂了半个文学史。
文学作品中的植物
1.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2.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
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3.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
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
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4.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5.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喻离恨,或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
《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
唐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折柳/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惯,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7.红豆:南方的一种植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在唐时甚红。
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之二:“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
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8.红叶:代称传情之物。据说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巾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借指以诗传情。
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元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9.斑竹:湘妃竹。舜死后,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
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10.其它: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文学作品中的动物
1.比翼鸟连理枝:
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雌雄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两棵树。
相传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死去,留下遗书欲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用来形容坚贞不渝的爱情,所以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2.斑马:班马为离群之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李白《送友人》:“挥的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史记·陈涉世家》载:“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是说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少有鸿鹄之志,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远大志向。
宋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4.蝉: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唐成彦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李白:“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杜鹃的啼叫还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宋范仲淹:“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6.金鸡: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多鸡”借指大赦令。
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7.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8.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
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
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9.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
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10.青鸟: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
隋薛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
唐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南唐中主李王景:“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11.鸿雁:《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
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
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传书的信使。
其它典故
1.哀鸿:比喻悲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哀鸿”一语出自《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2.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辞。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其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
唐李群玉《自泮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
元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
3.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
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
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3.报柱: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比喻坚守信约。
唐李白《长干行》:“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4.碧血/化碧: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语出《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而死或忠心不泯。
朱敦儒《木兰花慢》:“化碧海西头,剑履问谁收。”
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窦娥冤》:“不是我窦娥发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顾炎武《赠朱监纪四辅》:“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七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
秋瑾《对酒》:“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酒去犹能化碧涛。”
5.北辰:原指北极星。《尔雅》中说:“北极谓之北辰。”后用来喻指国君或受尊崇的人,也指帝都,如王勃《滕王阁序》:“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6.冰心/冰雪: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王昌龄《荚蓉褛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②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以表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
7.婵娟:原指姿态美好,多用来形容女子。因人们常以美女喻月,故也称月亮为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9.长亭: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10.采薇:借指陷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说的是殷朝末年,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孟郊《感怀》(之五):“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
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也以此表现坚守节操。
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1.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代称。
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12.莼鲈之脍:指家乡风味,典出《晋书·张翰传》:“翰因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后来的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成为莼鲈之思。
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云;“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瞬西风又起,忽摇动莼鲈乡思。”
13.辞第:典故名,典出《史记》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表现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名将风度和以国家为重的爱国思想。后以“辞第”比喻为国忘家的爱国精神。
唐杜甫《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14.雕虫:语出汉代扬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唐李贺的《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15.钓鳌 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
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16.登高:重阳有登高习俗。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7.豆蔻: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18.东山高卧: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
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19.杜康:传说杜康发明了酒。《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0.东篱: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21.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22.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
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
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23.关山: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24.寒食: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该节由此而来。
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5.汗青: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后指书稿、史书。
宋文天样《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6.怀桔:指孝顺双亲。
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跑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唐张祜《送魏尚书赴镇州行营》诗云:“伍员忠是节,陆绩孝为心。”
宋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下马入门怀桔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27.还珠:古时合浦地盘产珍珠,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唐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28.画眉:西汉张敞夫妻恩爱,曾为其妻画眉。后以此形容夫妻相爱。
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29.鸡口牛后:《战国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小的地方当家做主,而不愿在更大的空间范围任人支配。
30.鸡黍:《论语》记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了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31.金乌: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
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32.击楫中流: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
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
宋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
又称“中流誓”。
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33.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壁),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
唐刘禹锡《送李中赴楚州》:“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
34.劳歌: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唐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35.烂柯 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6.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
唐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37.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方可入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唐鲍溶《赠李黯将军》:“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唐武元衡《送张六谏议归朝》:“笛怨柳营烟漠漠,云愁江馆雨萧萧。”
38.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
对月思人
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
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39.螟蛉:《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40.南浦:指在水边送别。“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代指水边送别之地。
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宋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41.南冠:指囚犯。《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通‘脱’)之。……公曰:‘能乐乎?’对曰:‘先人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
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响,南冠客思深。”
唐李白《留夜郎闻不预》:“北阙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
42.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
43.青衿:语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因此用它指读书人。
唐杜甫《折槛行》:“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屯。”也可作为贤士的代称。
44.青梅竹马: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45.青眼:相传三国魏的名仕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憎恶的眼,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
唐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46.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此喻杀敌报国。
宋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47.秦晋:春秋时,秦国和晋国联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48.琴瑟:
①比喻夫妻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诗经》“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②也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49.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眼。
50.三尺:
①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
②指剑,剑长约三尺,故用来代称剑。
《汉书》:“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
51.三径:西汉末,王莽专权,刺史蒋诩辞官隐居,在园里竹阴下“开三径”,只和羊仲、求仲两人相交。后以此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东晋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唐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52.桑榆: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53.射天狼:天狼,星名。古人以为主侵掠。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54.双鲤:代指书信。古人寄信,将信结成双鲤形状。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后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双鱼”同义。
唐李白《赠汉阳辅录事》:“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
《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淼,音信全无。
清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物(双鲤鱼)思人。
55.黍离: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唐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56.商女: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很,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宋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57.投笔: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
唐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58.问鼎:《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说的是春秋时,楚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篡夺政权。
《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
59.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投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诗意情怀。
60.献芹:也说“芹献”。《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61.谢家:在诗词里常用“谢家”做典故,意思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二:
①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家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
宋辛弃疾《沁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②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
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62.阳关:阳关,古关名,今甘肃敦煌西南。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谱成送别之曲,名《阳关曲》。
唐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63.咏絮才: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刘义庆《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东晋谢道韫聪明有才辩,其叔父要求比拟白雪,以“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句来比拟雪花飞舞,深得谢安赏识。后来“咏絮”即指咏雪,以“咏絮”或“咏絮才”称女子善于吟咏,有非凡才华。
唐卢纶《宴赵氏昆季书院因与会文并率尔投赠》:“咏雪因饶妹,书经为爱鹅。”
《红楼梦》第五回“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咏絮才指的就是林黛玉非凡的吟诗才华。
64.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唐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65.折腰: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遂辞官归隐,后喻指屈身事人。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66.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口牲血,立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
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67.周公吐哺:形容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据《史记》记载,周公吃饭时,曾数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唯恐因为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
三国曹操《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68.庄周梦蝶:也称“化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
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唐李商隐《无题》:“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宋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陆游《闲游》之三:“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
69.逐鹿:《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
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
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
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喻离恨,或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
《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
唐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折柳/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惯,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红豆:南方的一种植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在唐时甚红。
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之二:“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
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据说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巾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借指以诗传情。
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元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2.斑竹:湘妃竹。舜死后,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
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3.比翼鸟连理枝:
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雌雄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两棵树。
相传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死去,留下遗书欲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用来形容坚贞不渝的爱情,所以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斑马:班马为离群之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李白《送友人》:“挥的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史记·陈涉世家》载:“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是说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少有鸿鹄之志,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远大志向。
宋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蝉: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唐成彦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李白:“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杜鹃的啼叫还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宋范仲淹:“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金鸡: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多鸡”借指大赦令。
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
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
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
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青鸟: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
隋薛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
唐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南唐中主李王景:“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鸿雁:《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
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
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传书的信使。
品质容斋品位容斋
---End---
本文由容斋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收集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中国风原创内容/产品/工艺/健康/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