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蝶

三层衣服如今修复在杭州展出龙袍当

发布时间:2023/6/21 10:58:31   
北京青春痘治疗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210313/8743253.html

都市快报讯距离杭州多公里外的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昌瑞山南麓,这是中国现存规模宏大的一处清代皇家陵园,埋藏着位帝、后、妃及皇子公主们。包括顺治、康熙、乾隆、孝庄、慈禧、容妃等清代著名人物都长眠于此。

年,一批破损严重的清东陵出土纺织品文物被送到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以下简称国丝馆)作为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对这些出土丝织品文物进行了长达8年的保护修复工作。

而这些纺织品文物原本的主人,就是慈禧太后和容妃娘娘。

“后宫遗珍:清东陵慈禧及容妃服饰修复成果展”在玉皇山脚下的国丝馆修复馆二楼展厅正式对外开放参观。

展览区域不大,共20件展品,主要来自慈禧定东陵地宫和容妃园寝地宫出土,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拨交,包括袍服、夹衣、鞋帽、枕、褥、被以及荷包等。

记者夏阳摄

每一件展出文物背后都装着沉甸甸的历史,这也是定东陵慈禧这批文物出土并修复后首次公开展出。

慈禧太后离开这个世界前,已经决定好了自己入葬时,要穿的三层衣服。

最外面套的一件是黄江绸绣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龙袍,斜纹绸面料,团寿云纹绫衬里。袍身上是龙纹九,并用金线绣有“佛”字31个。领口和接袖饰正龙二、行龙三,两中接袖饰行龙各二,两袖端饰正龙各一,小佛字14个。

袍身前后还绣有“十二章”纹,“十二章”纹其实就是十二种寓意吉祥的图案,比如龙袍右下方有两个小瓶子图案,叫宗彝,代表忠孝;火纹代表光明,山纹代表稳重。“十二章”纹本来只限于帝王的龙袍上使用,不过慈禧“老佛爷”作为清政府晚期最高执政者,自然也穿得了龙袍。另外慈禧信佛,所以袍身上绣满“佛”字。

这些佛字原本是用银线绣的,因为银氧化发黑,所以现在看起来字体有些发黑,它原本的样子应是十分闪亮的。

记者夏阳摄

这件佛字龙袍也是中国历代唯一一件“私人高定款”。

如果仔细看,修复后的龙袍上保留了很多线头,可不要小看这些线头,原本每一个线头都缝缀着一颗大珍珠。只不过,当年被盗墓者都一粒粒抠走了,而这件龙袍当年被盗后,被扔在了地宫,非常残破。

记者夏阳摄

穿在第二层的是雪青缎平金绣图寿女夹袍,袍面上绣面了多个“寿”字,每个寿字的直径约5厘米,字与字的中间部位缝一颗大珍珠,当然,现在你能看到的也只有线头了。

在夹袍的花绫衬里上,下半身有明显的几个反印出来的“寿”字,为什么是反的呢?这是慈禧上身袍子长,下身穿着的“寿”字裤,有一部分印下来的痕迹。

记者夏阳摄

据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副主任、策展人王淑娟介绍,这件袍子修复前,领、袖、襟及下摆边缘所饰绦带几乎完全脱散成丝线、纠缠成团,是修复师们耐着性子,逐根逐根将散乱纱线理齐,初步固定后,再用绉丝纱覆盖保护。

最里层穿的内衣,是绿绉绸平金绣福字女夹衣。跟其他两件外衣一样,这件衣服原本也是缀满珍珠的,前身、后身、内襟共个“福”字,铺满福字,再镶满珍珠,怕是也只有慈禧太后才敢这么穿。

展览中,还有她入葬时穿的鞋荷花绣面鞋、堆绫荷花枕套,以及铺绒加金丝绣荷花褥。发现没有,都是荷花图案,慈禧生前尤其热爱荷花。国丝馆修复专家在研究时发现,她死后垫在身下的这床荷花褥,荷叶及水波纹部位用的蓝色绣线上,主要色素为甲基蓝,而荷花用的浅橘色绣线主要色素为橙黄I,这两种染料都来自欧洲进口,合成染料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

慈禧绝对称得上是当时中国第一贵妇,盛殓入棺。据慈禧太后心腹太监李莲英当时记录的随葬品清单可知,入棺前,先在棺底铺上三层金丝串珠绣花棉褥,上面镶缀大小珍珠一万二千六百零四粒,红蓝宝石八十五块,祖母绿两块,还有碧玺、白玉二十三块,这些珠宝上面,再盖上展览中的这床荷花丝褥,上面原本也是铺满了二千四百粒珍珠。

至于鞋子和枕套,出土时早已经是面目全非,尤其是这个枕套,修复前就是一块皱巴巴的破布头,文物修复师们通过用了堆绫绣的方法进行重新修复,知识点来了,什么是堆绫绣,这是一种将织物按事先设计好的图案剪裁成形,再粘贴于地料上后进行缝缀,相当于拼贴画,有很强的立体感。

记者夏阳摄

这种堆绫绣,还运用在容妃的出土服饰中。

容妃,你估计还有点陌生,但要是说起《还珠格格》里的香妃娘娘,是不是就熟悉了,“噢!原来是她呀。”没错,容妃就是传说中香妃的原型,她是维吾尔族人。

年,26岁的容妃从新疆入宫,嫁给了乾隆皇帝。后来,一路受宠晋升,直到年在圆明园去世,葬于裕陵妃园寝。这次展览中,主要是她用过的吉祥帽、哈达以及生前佩戴在身上的一个堆绫荷包,因为备受恩宠,容妃在后宫可以穿自己的民族服饰。

在容妃园寝地宫出土的堆绫荷包记者夏阳摄

展厅最后,写着一排小字,“请后转至凭栏处俯瞰经被实物”,顺着地上的箭头转身,可以看到一层修复室里,修复师们正在进行文物修复工作。一件气场强大的陀罗尼经被,正安静地陈列在修复室中。

记者夏阳摄

陀罗尼经被是佛教密宗的宗教用品,这件经被来自清东陵慈禧地宫,用于覆盖慈禧太后尸身。经被独幅织造,长厘米,宽厘米,四重边中心为佛塔,缎地织捻金的图文,上有汉字楷书篆体,共多字。经被的色彩为棕黄色,依宫中制度当初应为明黄色,原缀有颗珍珠已遗失,织物产地为江宁(南京)织造。慈禧陵棺内随葬的织金陀罗尼经被,大大超过了习惯的做法。

清东陵博物馆馆长李寅介绍,这件经被在这次修复过程中有个重大突破,今后恐怕要改名了。“原本我们只知道上面是陀罗尼经,在修复中,又发现了里面还绣有道教的《玉皇经》,还有9枚道教图章,其中一枚上刻着的‘广仁子’就是慈禧的道号”。慈禧信佛也信仰道教,都体现在这件精美的经被上。

除此之外,展览中还有一件故宫博物院调拨至清东陵文管处的浅蓝色纱彩绣藤萝团寿字衬衣,面料为蓝色罗地上彩绣紫藤及盘金绣团寿纹样,衣缘饰有蝴蝶纹蕾丝。

对的,就是少女们很爱的蕾丝。蕾丝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60年代,在中国被称为“花边”或“抽纱”。咸丰至光绪年间,中国女装最显著的流行趋势,是由清初的简洁素雅向繁复华丽转变,其中女式袄、衫、裙等服装上,开始装饰越来越多的花边。此类所用的西洋花边,当时被称作“鬼子栏杆”,很有可能是在京师流行售卖新式花边,由当时的内务府采买入宫,再缝制于后妃服饰上。

本次展览免费开放,展至11月8日结束,入馆需在中国丝绸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9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