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蝶

智趣昆虫揭秘有趣的昆虫世界,达尔文的

发布时间:2023/2/23 15:44:13   

方斑铲头沫蝉成虫。

近日,国际动物分类学权威期刊《ZOOTAXA》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记录了在福建永安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新物种——天宝岩肿腿迷甲。从深山到深海、从动物到植物,每发现一个新物种,就是一次对生物多样性的再认识。

昆虫就是动物界最兴旺发达的类群,现在已知的种类就达多万种,如果加上尚未定名的种类,存在于地球上的昆虫可能多达0万种。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中有一本《智趣昆虫》,是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馆员杨红珍的作品,这本书通过细腻的文字和唯美的图片,介绍了32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昆虫,很值得一读。

《智趣昆虫》杨红珍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听歌”辨识如意郎君,很多昆虫会干这个

这本书的鲜明特点之一是讲自己的故事。作者谈昆虫时,经常顺便聊聊自己与昆虫的故事,因此整本科普读来不生硬。

杨红珍的孩童时代是在晋东南的小村庄里度过,夏季的午后,她经常在午饭后拿上用洗衣粉袋子做的“捕虫袋”,和小伙伴们结伴到林中寻蝉。

蝉喜欢高歌,但杨红珍也捉过一只不唱歌的蝉,那时候她并没当回事,只是觉得奇怪,偶尔也会仔细端详一番,感觉它好像和别的蝉的肚子不太一样。

直到上了大学,杨红珍才知,原来童年时捉的“不唱歌”的蝉,是雌蝉,因为雌蝉没有发声器,都是“哑巴”;不过它们听力都很好,喜欢“听歌”辨识如意郎君。

这样的讲述,是不是立马让人记住了雌蝉的特点?

书中还有杨红珍成年后的故事。由于工作单位在天坛公园西门附近,所以她经常去天坛公园拍摄昆虫。一个闷热的夏日夜晚,杨红珍和同事去天坛公园,拿着手电筒一棵树一棵树地找,找了1小时发现了一只刚爬到树干上的蟪蛄,他俩赶紧架好相机,打好灯光,接着就看到它的皮是怎么裂开的、露出怎样的身体、全过程如何。整个羽化过程持续半个多小时,结束后一看时间,公园马上就要关门(晚上10时)了!两人收起相机,又急急忙忙跑出公园。

几年前,杨红珍和同事去海南出差,住的宾馆附近有一个大公园。南方雨水充沛、植被丰富,一年四季有很多北方见不到的昆虫,杨红珍拍了不少好照片,心情那叫一个好啊。

拍累了,杨红珍坐到公园椅子上休息,不经意间一回头,只见绿篱上有一摊唾沫状的东西,她瞅了一眼,没多想,继续低头看照片,可几秒钟后突然晃过神来:这是不是就是我一直想亲眼看的——沫蝉?

杨红珍心中一阵窃喜,找了一根小草棍,轻轻拨开“唾沫”,发现了沫蝉。之后在不远的地方,她又发现了第2只、第3只……近40℃的高温湿热天气下,她这个昆虫爱好者不知不觉拍摄了2个小时,苦了一直陪她逛公园的同事。

叶子虫是伪装大师中的大师

杨红珍介绍,为了生存,昆虫都是“伪装大师”。一次,她去郊外找石蚕,如果不是同事指点,石蚕都骗过了她这个专家,因为石蚕长得太像石头、沙粒、水草、漂浮的落叶了。

大家都知道有些昆虫有“保护色”,比如在绿色草丛里的蝗虫,全身都是绿色;而在枯草中,蝗虫的颜色又变成了枯黄色。

有些昆虫把自己伪装成植物的一部分,让你傻傻分不清。杨红珍介绍了一位顶级“大师”——叶子虫,本名叶(虫脩),杨红珍觉得这个名字太学术化了,还是叶子虫更形象:它把自己伪装成一片绿叶,身体扁平就像一片叶子,而且叶子的主脉和侧脉非常明显,就连叶子边缘的枯黄、卷折,还有叶子上的霉斑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小小的头部很像叶子的叶柄。6条腿也是叶子状,像6个小叶片。白天,它们基本都是静静地待着,一动不动。而且叶子虫会根据叶子的颜色来变换自身的颜色。

这样的叶子虫怎么可能会让天敌发现呢?

有些昆虫则会把自己伪装成动物身体的一部分,甚至伪装成另外一种有毒的昆虫,来向天敌示威:乌柏大蚕蛾前翅前端的花纹很像蛇头;猫头鹰蝶的后翅上有一对像猫头鹰眼睛一样的大眼斑;东亚燕灰蝶后翅末端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假头”;食蚜蝇不但模仿了蜜蜂的长相,还会模仿蜜蜂蜇刺的动作。

很多昆虫在遇到危险时都会假装死去,它们会突然从树叶上掉落,并且身体蜷缩、静止不动,从而逃过一劫。鞘翅目、鳞翅目、蜻蜓目、半翅目、螳螂目、直翅目、膜翅目等都存在会假死的昆虫。

昆虫的伪装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还是为了增加捕食的机会。兰花螳螂会把自己伪装成一朵兰花,枯叶螳螂会把自己伪装成一片枯叶,而树枝螳螂则把自己伪装成一节树枝,它们都是为了隐藏在环境中等待猎物的到来。

昆虫界也有“模范丈夫”“最美父亲”

杨红珍很喜欢给这些昆虫起外号,比如称呼螳螂是“带刀侍卫”,喊蜜蜂叫“天才建筑师”,形容独角仙是“成年威武、少时吃土”等等。她还给雄性负子蝽极高的赞美,说它是昆虫界的“模范丈夫”“最美父亲”。

众所周知的是昆虫“很能生”,传宗接代主要靠数量取胜。但这事也有例外,因为在负子蝽的家庭中,雄负子蝽几乎承担了照顾家小的所有任务,而雌负子蝽几乎不用干任何事情,只负责把宝宝生在丈夫背上就够了。

雌雄负子蝽经过“谈情说爱”成了“夫妻”,组建了家庭,此后,它们便形影不离,雄负子蝽对“妻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它不但背着“妻子”在水中漂游,就连捕食也不用“妻子”亲自动手。雌负子蝽只要趴在“丈夫”的背上,不费一点儿力气,就可以“饭来张口”。

其实按理说,雄负子蝽平时是比较凶猛的,但是对自己的妻子却非常温顺。不过,产完卵之后,雌负子蝽就会离开丈夫和孩子,过着独居生活,不久生命就会结束。

于是养儿育女的重担就落在了雄负子蝽的“背上”。它背负着众多还未孵化的卵,继续在水中游荡度日,因为如果不这样,卵粒容易被冻死、被敌害吃掉,或者浸于水中缺氧而死。雄负子蝽为了儿女,不停地一上一下浮动,保证卵的正常发育。

半个多月以后,卵孵化了,一只只乳白色幼虫出世,但它们依然趴在“父亲”背上生活一段时间,直到稍稍长大,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父亲”才会轻轻把子女放到水中。它们也好像理解“父亲”爱护“儿女”之情,还舍不得离去,直到蜕过1次皮、能独立生活后,才能离开“父亲”,各奔东西,自谋生路。这时雄负子蝽才算完成了“妻子”托付的重任。不幸的是,待这一切都结束以后,雄负子蝽的寿命也将告终。

人类一直在向昆虫学习

介绍每一个昆虫,杨红珍基本都会聊到其对人类的贡献。与其说是“对人的贡献”,不如说是人类一直在向昆虫学习。

4亿年前,昆虫是第一批出现在陆地上的动物,而我们人类才几百万年历史。从岁数和“资历”来说,人类在昆虫面前就是个小娃娃;从今天昆虫对人的影响而言,目前已知对人类健康和国民经济有直接影响的昆虫就超过00种。

杨红珍介绍,石蚕做自己的小房子时,能分泌一种遇水就迅速凝固的丝状液体,就像胶水一样,有很强的黏性。目前,医学家正在研究石蚕分泌的这种液体,想看看是否可以替代手术中使用的针线和螺丝。

石蚕是“就地取材”造房子的高手,商人利用这个特点,开发出一种新奇的珍宝。他们在放了珍珠的水里饲养石蚕,石蚕在造房子时会习惯性地把珍珠作为它们的“建材”,从而制造出漂亮的珍珠房子,而且造型各异。等到石蚕发育成熟,变成成虫,它就会离开自己的住所,那些漂亮的房子就留了下来。

还比如,在介绍竹节虫时,杨红珍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本身也许需要进化”。科学家们发现,某些种类的昆虫在进化过程中,失去翅膀后又会重新获得飞行的能力,这就颠覆了进化论的一些观点。从前,科学家们一直认为进化过程是不可以逆转的,因此像翅等复杂的身体结构不可能失而复得。但是竹节虫的情况证明,事实正好相反。

科学家们在分析35种竹节虫的DNA后发现,在数百万年的进化历史中,某些竹节虫的翅多次失而复得,这种反复的进化现象至少出现了4次。科学家们一度认为身体特征失去后无法恢复,是因为创造这些特征的基因已经改变了。通过对竹节虫的研究,科学家们认为,创造翅和腿的基因指令也许是相联系的,可能在数百万年的时间内按需开关。他们还怀疑,这种进化现象可能在其他物种身上也发生过,其中包括蟑螂等昆虫,也许还有昆虫王国之外的更高级物种。

(长江日报记者秦孟婷)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353.html
------分隔线----------------------------